超聲波塑料焊接機在超聲波熔接作業中,產品表面產生傷痕、結合處斷裂或有裂痕是常見的。因為在超聲波作業中會產生幾種情形:
一.振動傳導。所以超聲波發振作用于塑料產品時,產品表面就容易發生燙傷,而1m/m以內肉厚較薄之塑料柱或孔,也易產生破裂現象,這是超聲波作業先決現象是無可避免的。而在另一方面,有因超聲波輸出能量的不足(分機臺與HORN上模),在振動摩擦能量轉換為熱能時需要用長時間來熔接,以累積熱能來彌補輸出功率的不足。
此種熔接方式,不是在瞬間達到的振動摩擦熱能,而需靠熔接時間來累積熱能,期使塑料產品之熔點到達成為熔接效果,如此將造成熱能停留在產品表面過久,而所累積的溫度與壓力也將造成產品的燙傷、震斷或破裂。是以此時必須考慮功率輸出(段數)、熔接時間、動態壓力等配合因素,來克服此種作業缺失。
二.高熱能直接接觸塑料產品表面
三.制品內部零件破壞
超聲波熔接后發生產品破壞原因如下:
1.超聲波能量擴大器能量輸出太強.;
2.超聲波熔接機功率輸出太強;.
3.塑料制品高、細成底部直角,而未設緩沖疏導能量的R角.;
4.底模治具受力點懸空,受超聲波傳導振動而破壞;.
5.塑料產品之柱或較脆弱部位,開置于塑料模分模在線. ;
6.不正確的超聲波加工條件。
四.制品產生扭曲變形。
當我們的產品經超聲波作業而發生變形時,從表面看來好像是超聲波熔接的原因,然而這只是一種結果,塑料產品未熔接前的任何因素,熔接后就形成何種結果。如果沒有針對主因去探討,那將耗費很多時間在處理不對癥下藥的問題上,而且在超聲波間接傳導熔接作業中(非直熔),6kg以下的壓力是無法改變塑料的軔性與慣性。
所以不要嘗試用強大的壓力,去改變熔接前的變形(熔接機上線壓力為6kg),包含用模治具的強迫擠壓。或許我們也會陷入一個盲點,那就是從表面探討變形原因,即未熔接前肉眼看不出,但是經完成超音波熔接后,就很明顯的發現變形。其原因乃產品在熔接前,會因導熔線的存在,而較難發現產品本身各種角度、弧度與余料的累積誤差,而在完成超音波熔接后,卻顯現成肉眼可看到的變形。